在西安曲江新区原北池头村与黄渠头村之间,距离曲江池不远之处,隐藏着四条与唐代最为重要的三大节(中和节、上巳节、重阳节)相关的道路,你知道是哪些吗?四条意蕴深远的路名,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由来。
这四条路分别是中和路、上巳路、重阳路、小重阳巷。
……
命名时力图表现唐时长安丰富独特的人文风俗
……
那么,中和路、上巳路、重阳路、小重阳巷,这四条路的由来是什么呢?
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介绍,中和节原名晦日节,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正月晦日即正月三十,唐晦日节为一个重要节俗。贞元五年(789年),唐德宗废正月晦日节,改在次日即农历二月一日过“中和节”。中和节由进书献种上春服、节日宴会、赐尺赐衣、献生子等等习俗。
中和节在当时非常重要,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为题,选拔人才。科举考试以此为题,亦反映了此举在德宗朝的盛行。2011年05月,中和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吕渭《移晦日为中和节》诗有“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句。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最古老而有诗意的节日,也叫春浴日、女儿节。相传“三月三,生轩辕”,上巳节是为了纪念黄帝而设立的节日。古人对上巳节的记载有很多,比如《论语》中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等等。上巳节在唐代达到顶峰,与中和节、重阳节并称为三节令。
上巳日春暖花开,上至皇帝百官,下至普通百姓,都会纷纷走出家门,涌向水边草地尽情赏花、泛舟、流饮、歌舞,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叫做“祓禊”,即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二》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彼时上巳当日,杜甫的《丽人行》 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让上巳节成为春日节庆的高潮。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阳。唐时特别重视重阳节,其时秋高气爽,金菊飘香,皇帝在曲江赐宴百官,民间则有登高秋游、赏菊、饮酒、插茱萸等习俗。唐医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月令》记载:“重阳之日,必以肴肉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归”。重阳节也成为唐时三大节日唯一延续至今的节日。
为什么还有一条小重阳巷呢?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揭秘说,那是因为,唐长安城人在重阳佳节,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赏菊赋诗,曲江、大慈恩寺、乐游原风景很多,一天游玩不尽兴,往往推后至第二天(即九月十日),因此唐长安城重阳节不是一日,而是两天,《辇下岁时记》记载,“都城重九后一日宴赏,号小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云:“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时曲江周边有水有原,是这三个节日重要的活动地点。所以在进行道路命名时,将曲江周边北池头、黄渠头这两个唐时曲江池水源的重要流经之处的三条东西向道路分别命名为中和路、上巳路、重阳路,而一条较短的小路命名为小重阳巷,表现唐时长安丰富独特的人文风俗和曲江新区丰厚的文化内涵。
|